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
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1-3-18
浏览次数: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将其填埋地下。其危害在于: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
  其次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废弃物50亿吨,如将其中50%转化为生态建筑板材,将创造价值600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是可观。专家表示,建筑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可成为资源循环的新起点,必将会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不但能解决建筑材料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垃圾排放,正可谓“一举两得”。
深圳是一个建筑材料天然资源匮乏,但建筑材料需求量又极大的城市,以石料为例,深圳对建筑石料2005年需求量1200万立方米,2010年需求量约1900万立方米,按此速度发展,预计2015年以后,本地石矿资源将面临枯竭。
“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需要各种砂浆、砂石、砌块等建筑基础材料数量惊人,砌块每年需要量400万立方米。显然,目前的天然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量存在巨大缺口,加大深圳建筑成本,石料每年缺口400多万立方米,加之天然资源过度开采,将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环境,如何让建筑废弃物再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余热”在深圳变得尤为迫切。
其实,资源循环利用也是可以创造丰厚物质利润的产业。资料显示,美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总额达370亿美元,与美国的汽车业相当。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已经达到97%以上。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需要一条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产业链,更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果只是利用某一种建筑废弃物生产单一产品,而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附加产值也不会太高。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制度化、产业化,大力推进建筑节材工作,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如何尽快实现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形成,政府的态度、观念和相关法规的“护航”一样都不能少。美国用了近100年的时间完善了建筑废弃物处理百分百综合利用。显然,我们等不了100年,垃圾包围城市的现状促使深圳的建设主管部门采取超常规之举,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城市建筑废弃物处理问题。
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走上法制化轨道
由市人大经济工委和法工委共同起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深圳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建筑废弃物实行分类管理、集中处置、综合利用,实行“建筑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力推动了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使深圳在建筑废弃物处理方面又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的减排利用工作,曾经三次率队前往南山区塘朗山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现场调研。在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管局和龙岗区的共同推动下,目前我市在南山区的塘朗山和龙岗区的坪地街道、平湖街道各建设了中信华威和绿发鹏程、永安科技三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超过3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30%综合处理利用率高达98%,实现了建筑废弃物规模化处理和产业化发展,为我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了新的模式。
市住房和建设局作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主管部门,不仅对积极从事建筑废弃物的减排和回收利用的企业在政策、资金上加以扶持,同时,在建立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处理网络、制定再生产品技术标准、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试点应用、加强宣传倡导推广使用再生产品等方面积极探索。
目前该局正组织编制《建筑废弃物减排管理规范》、《深圳市绿色再生骨料技术规范》、《深圳市绿色再生混凝土制品技术规范》。《建筑废弃物减排管理规范》将建筑废弃物主要分为惰性、非惰性与易污染类废弃物等三大类。制定了新建、拆除建设项目中对于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与工业建筑等建筑类别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分类指标。平均而言,新建项目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约为400吨/万平方米,拆除项目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5000吨/万平方米。《规范》还规定了大量建筑废弃物设计减排与施工减排条款。
据市住房和建设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近期我市将实行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备案制度。新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市政道路的拆除,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报主管部门备案。不备案者,将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或不予通过拆除审批。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备案将成为建设工程施工报建或拆除申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置条件。

据介绍,试点项目的路面工程、路基垫层、管井、管沟、挡土坡砌筑、基础砌筑层等工程部位全面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试点项目的其他工程部位及其它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鼓励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经确定为试点项目的工程,如果不按要求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试点项目的建设,深圳未来将把绿色再生建材产品按比例逐步广泛运用到全市的政府投资工程之中。
绿色再生建材产品主要是经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包括再生实心砖、再生空心砖、再生透水砖、再生路面砖、再生骨料等。今后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经专门机构进行质量检测、鉴定后,生产企业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绿色再生建材产品标识。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也将把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纳入工程造价信息,定期发布。
为了鼓励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回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使用,深圳近期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再生建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其中,就包括正在制定中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办法》,计划通过专项资金、优惠税收、研发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促进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增资扩产、研发利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
如何有效地延长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寿命而减少频繁进行设施选址的问题已显得非常重要而且紧迫。今天,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理也已建成全国典范的深圳,完全有条件可以再迈进一大步,借鉴现有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的成熟模式,把建筑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来培育、作为事业来创新,为深圳在全国处置、处理建筑废弃物方面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日本
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日本政府于1977年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将建筑废弃物视为“建筑副产品”,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1991年又推出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废弃物,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成熟的法规帮助日本实现了建筑废弃物几乎较大可能的再利用率。
德国
德国规定,建筑工程承包商有责任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清理和运走。有回收价值的东西如金属材料、矿物质被再循环利用。本土、瓦砾等经过加工可制成道路填充物或砖瓦等,可燃物质则被送往垃圾发电厂用来发电。2005年,德国建筑垃圾总量达为1.851亿吨,其中1.604亿吨得以再利用,2450万吨被清除处理。再利用率为87%。德国将建筑垃圾分成土地开挖、碎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按不同用途再循环利用率高达70%以上。
美国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更早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低级利用”,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50%-60%。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二是“中级利用”,约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40%。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三是“很好利用”,如将建筑废弃物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和新拌沥青面料相同,而成本可以降低1/3。

经典案例
黎明重工科技浅谈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垃圾填埋场可以市、县为单位集中设置。建筑垃圾填埋场宜选择在自然低洼地势的山谷、采石场废坑等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贫乏的地区;填埋库容应保证服务区域内损毁的建筑垃圾和灾后重建的建筑垃圾填埋量。

 针对这一情况,黎明重工更新开发推出建筑垃圾破碎设备------移动破碎站,包括轮胎式移动破碎站和履带式液压驱动破碎站,组合灵活,适应性强。可以对建筑垃圾进行粗碎、中碎和细碎。其主要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立式冲击破碎机、圆锥破碎机、各种振动筛等都是业界的明星产品,经过优化及强化设计,强度更高、性能更优、结构更紧凑。

 黎明重工移动破碎站设备灵活、方便,机动性强,可节省大量基建及迁址费用;能够对物料进行现场破碎而不必将物料运离现场再破碎,并可随原料开采面的推进而移动,从而大量降低了物料的运输费用。同时移动破碎站配置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现场设计改型或特殊性移动破碎站,根据不同的破碎工艺要求组成“先碎后筛”,也可以组成“先筛后碎”流程,按照实际需求组合为粗碎、细碎两段筛分系统,也可组合成粗中细三段筛分系统,设计对应的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更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客户对于建筑垃圾处理转化的需要。

地址:中国-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丁香里15号 邮编:450001 [位置示意图]
版权所有:黎明重工科技 E-mail:Webmaster@lmlq.com